★★★欢迎光临“魔族界域★★★Welcome to "Mozu bounded domain"★★★
Photobucket
Photobucket

回魂(上)

欢迎光临Welcome



按照道家法科来说,其实现在不一定要做完所有的七的。因为其实这个七是人死后,三魂的天魂和地魂就散去了,人魂还在。七魄则是人死后开始计算,每隔 七天就会散去一个魄,直至到七七,人的七魄就已经散尽。如果这个人生前对于世间的留恋心很重,或者是有什么东西心愿未了,他的人魂便会留在我们世间徘徊, 而进不了轮回。我们尽量不要让他在我们时间徘徊变成虚空过往灵或者地缚灵,这样对我们和对他都没有任何好处。
因为人刚死,灵是很弱的,如果你直接到他的坟地去烧纸给他的话,很容易会被其他的鬼魂抢走。所以就有现在的这种说法,那就是人刚死后的第一年清明节的时 候,一定要在清明前去扫墓祭拜,就是这个原因了。如果你家里面有供奉祖先灵位的话,在祖先灵位前烧是最好的,因为有家神的保护,可以确保他能收得到你烧的 东西给他。没有供奉祖先灵位的话,在家里面烧也是比较好的,不能再门口烧,那样只会给虚空过往灵或者地缚灵抢走的。
其实现在烧那种冥币,是没有什么作用的,应该烧溪钱、往生钱这些给他,才会有点用处。烧香、蜡烛这些是肯定要的了。其实烧香、少溪钱、蜡烛是招他灵回来的用品。往生钱是希望他能够得到往生。
如果你有宗教信仰或者相信宗教的话,让和尚或者道士给他超度一下,这样会更加好。因为这样,可以大大减少他变成虚空过往灵、地缚灵的可能性。因为我们大家都不知道,他在死的那一瞬间,是怎样的一个心态。话不多说就让我们来讲述回魂的话题吧…


人死后的第七天,俗称头七,也叫回魂夜,也就是说死者有什么未了之事,由鬼差押解回来,与阳世间的亲人见面;或者是带一帮刚在阴间认识的新朋友回来阳间,阳间的亲人就摆一桌酒席,让死者招待朋友。各处说法不一,可是意思也差不多。
在先人死后的第七日俗称为「头七」,在传统信仰中同时称「头七」为回魂夜,相传先人的灵魂当晚会由牛头马面陪同下,回到生前居住的地方作最后缅怀,先人的灵魂还可以像生前一般在家中活动。
正因为先人在回魂夜会回家,所以当 晚应该将家中的神位例如观音等用红纸暂时封好;另外一切黄色的物品都应该收起,因为黄色代表神光,在先人回魂时就可能令他们不能顺利回家了。
回魂日期的计算方法
一般做法,殡仪馆的办事人员都会在每户的灵堂外面,张贴黄纸,其上写着死者魂高若干丈,何时回魂,从那个方向返来等等资料。
若然仔细观看,便会发现每个死者的回魂日期都不是相同的,有些是死后的第九天回魂,有些则是于死后的第十八天才回魂。
因此,很多人对这方面都起了疑团,为什么每个死者的回魂夜总是不同的呢?究竟是怎样推算出来的?那么,回魂之前死者的灵魂又会在何处?为什么要待回魂夜才可返家探望亲人呢?
这样推算法
根据「辞源」的解释,回魂的日期是这样推算出来的:
「回煞(即回魂),按人死时年月干支,推算所谓魂气返舍的时间,并说返舍之日,有凶煞出现,谓之回煞。」因此,我们可以知道,回魂是因各死者不同的死亡时间而推算出来的,故所有人的回魂日期也是不一样的。


举例来说,倘若一个人死于甲子日,那么他的魂魄是九尺(甲)加九尺(子),合共是一丈八尺。
再举一例,如死于壬寅日,则是六尺(壬)加七尺(寅),合共是一丈三尺。以上的所谓一丈八尺和一丈三尺,是指魂魄入地的深度而言。人有三魂六魄,死后,魂魄离身,魂上升而魄下降,魄下降入地深浅不一,由一丈八尺至九尺不等。
魄入死后便会上升,每日升一尺,所以死于甲子日的,入地一丈八尺深,便要于死后十八天才会回魂,若死于壬寅日,则会于死后十三天才会回魂,因此,亡魂于回 魂 之前,其灵魂仍是留在土中的。一般人在亲人回魂之夜,通常会于亡魂的必经之处和放祭品的台上洒下一些灰或粉,然后把门关上,告诫生人切入闯入骚扰。直到第 二天黎明,回魂的时间已过,然后才集合家中各人,开锁入内观看,看看灰上或粉上有无手印或脚印留下,便知道亡魂是否已回来。

要计算空亡时间,先要懂得查看空亡表

各地支对应的时辰及方位

人死后七七四十九天计算方法及来源
据说头七的时候,人的灵魂还在各处飘荡,在望乡台上,时时刻刻都在看着自己家乡。到了头七晚上半夜的时候,自己的亲人在家里烟囱旁边烧一个梯于形的东西, 叫“天梯”,只有烧了这个天梯,灵魂才能顺着这个梯子达到天堂,述作《西藏度亡经》(又名中阴救度大法)记载。虽然这只是无情,但是在自己的亲人身上,即 使是迷信也要信一信,谁又肯让自己的亲人在这种事情上受委屈呢?
做七,亦称烧七、斋七、理七、七七斋等,是民间常见的祭奠习俗。其大致内容是:人死后,亲属每七天设斋会奠祭(或称追荐)一次,前后七次,共七七四十九 天。民间俗信对此尚有种种讲究,如第一个“七”称头七,例由儿子为亡父(母)设木主焚纸钱,延请和尚诵经;二七则请道士还受生经;三七、四七俗称 “散七”,可由外甥、侄辈来做;五七倍受重视,另有“回煞”仪式;六七由女儿备酒饭,无女则由侄女;七七称“断七”,由丧家供奉酒菜祭奠,并诵经除灵等。 事实上,做七习俗并不是儒家所倡导的传统丧葬礼俗的内容。有关做七习俗的来源及其信仰内涵等问题,至今聚论纷纭,尚无定论。
民间相传,做七习俗始于唐初,大致情节是:唐太宗李世民临终前曾嘱咐太子:死后每隔七天须由亲人为其摆一次荐宴,烧一回纸钱,前后共七次,至七七四十九天 止,使其灵魂得以顺利超度。其中“五七”的置办,尤应丰盛,等等。太宗死后,太子遵旨一一照办。其后公卿百姓纷纷仿效,由此形成做七习俗。这种故事当然于 史无征。有人指出,做七习俗虽然自唐初起盛行,但早在南北朝时已见有关记载,《北史·胡国珍传》:“国珍年虽笃老,而雅佛法”,及薨,“诏自始薨至七七, 皆为设千僧斋”;《北齐书·孙灵晖传》:“从(南阳王)绰死后,每至七日及百日终,灵晖恒为绰请僧设斋。”
根据上述记载和其他若干资料,学者多认为做七习俗来源于生缘说,大约在佛教传至东汉后到南北朝这段时期内形成,从唐初起突破信众范围,走向世俗化。为何要 规定“七”为忌日?谓人生有六道流转,在一个人死此生彼之间,有一个“中阴身”阶段,如童子形,在阴间寻求生缘,以七日为一期;若七日终,仍未寻到生缘, 则可以更续七日,到第七个七日终,必生一处(见《瑜珈论》)。所以在这七七四十九天中,必须逢七举行超度、祭奠。这种由佛教“生缘说”催生的做七习俗之所 以在南北朝时形成,自然应视作当时佛教盛行的产物。唐人李翱曾撰《去佛斋说》,对做七习俗及其理论依据予以驳斥,其根据之一便是“伤礼”,不合儒家对人情 哀戚的讲求,这也能反证做七本是佛家的事。


相反,也有人认为做七习俗本于道教。从该俗的实践看,做七既请僧众诵经,也请道士诵经,而民间关于做七由来的种种解释,多与道教的地狱结构及功能的 宣传相吻合。清赵翼在《陔余丛考》卷三十二还结合做七习俗起于元魏、北齐的历史背景来对此论证:“按元魏时,道士寇谦之教盛行,而道家炼丹拜斗,率以七七 四十九日为断,遂推其法于送终,而有此七七之制耳。”他还引证《韩琦君臣相遇传》:宋仁宗驾崩,英宗初即位。光献太后对宰臣韩琦说:“当初立他(指英宗) 为皇太子时,臣僚多有言不当立者。恐他见后心里不好,昨因斋七,并焚于钱炉矣。”这个引证别有深意——众所周知,宋朝自太宗以后,道教一直备受尊崇,到真 宗时更受到无与伦比的偏爱,还出现一个所谓“圣祖上灵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”赵玄朗,成为赵宋皇家的祖宗,从而使道教跃居“国教”地位。如果做七是佛 教所创,很难想像会替已故皇帝行此奠仪的。
还有人认为做七习俗源自先秦时代的“魂魄聚散说”:人之初生,以七日为腊,一腊而一魄成,故人生四十九日而七魄全;死以七日为忌,一忌而一魄散,故人死四 十九日而七魄散,做七的意义就是祭送死者。此外如天以阴阳二气及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五行演生万物,谓“七政”,人得阴阳、五常而有“七情”,故天之道惟 七,人之气亦惟七;以及《易·系·复》曰“七日来复”,《礼记·檀弓上》日 “水浆不入口者七日”,都是本此道理而来,也都是后世做七习俗的信仰内涵所在。不过这些观念和旧礼又是怎么具体变成做七习俗的呢?仍是一个迄今无人作出说 明的疑问。
还有人推测,做七习俗的原型是“虞祭”,即周代时“国人”于父母葬后迎其魂灵于殡宫的祭祀仪式,“虞”就是“安”的意思,即使亡者之灵得到安息。按礼制规 定,举行虞祭的时间和次数因死者地位的不同而有区别,士之丧三虞,大夫之丧五虞,诸侯之丧七虞,每次虞祭皆以七日为期。到了 “礼崩乐坏”的春秋晚期,大夫都僭用诸侯的七虞之礼。再往后,秦并六国,改朝换代,只要有条件谁举办七虞都行,最终流变成了通行民间的做七习俗。
上述诸见以及相互间的驳难,各有一定的根和理由,可见做七的起源与涵义之谜,仍有待继续剖析。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「头七」习俗,然一般都认为,死者魂魄 会於「头七」返家,家人应於魂魄回来前,为死者魂魄预备一顿饭,之后便须回避,最好的方法是睡觉,睡不著也要躲入被窝;如果死者魂魄看见家人,会令他记 挂,便影响他投胎再世为人。
丧葬习俗
家庭一般仍按历史相沿的传统习俗进行。
(1)准备“后事” 人生百岁总有一死。当人老年迈以后,本人或家属其他成员则要为其准备身后用物。最主要的一是棺材,二是寿衣。当地习俗,这两样东西一般都在老人生前准备 好。过去备棺材,木材以柏木为最好,板料越厚、棺材越大越好。寿衣要备衣、裤(裙)、鞋、袜、帽,衣裤应有棉有单,寿衣颜色多为红、蓝,忌黑、忌花。这些 备用物品看似不吉利,但谁都不忌讳。有些人家准备的早,结果多年死亡不至,到另一世界的衣物、“房子”只好仍处在备用中。
(2)老人病重期间的礼俗 病人病重期间,儿女一定要陪护身边,否则为不孝。亲戚一定要携礼物看望,否则若病人死后无法面对死者及其家属(不知者除外)。凡重要的亲戚应当多次探望病人。病人病危时,不在病人身边的重要亲属,病家应通知前来,以防事后落“埋怨”。
(3)弥留之际与初亡时的处置 咽气前,儿女要守护身边,并为其理发(女人梳头)、净面、洗脚、看寿衣。气断,全家举哀。入敛时,死者脸蒙黄表纸,曰“蒙脸纸”;口含一铜钱或硬币,曰 “噙口钱”,背垫铜钱或硬币,曰“垫背钱”;手持线串小面饼,曰“打狗饼”,小饼个数与死者年岁相等。棺头点一黑瓷灯,曰“引魂灯”,放一陶盆,供停灵期 间焚纸用,曰“老盆”灵房门口搭棚,曰“灵棚”,棚内设供桌,供举行吊祭仪式用;院门外放 “指魂纸”,白纸条之条数与死者年岁相等。
(4)着孝 孝布白色,。儿子剃头,戴斜角孝帽,帽订麻匹,谓之“披麻”;腰束茼绳拖地,谓之“拦腰绳”;赤足穿草鞋,手执柳木哀杖,哀杖裹以指魂纸。儿媳披发,顶褡 头,束腰绳,穿草鞋。女儿戴孝同儿媳。侄辈戴平角孝帽,孙辈戴“柿花”孝帽。吊客中闺女婿、侄婿束孝带,戴平角孝帽;孙婿、外孙婿束孝带,戴“柿花”帽; 其余一律戴平角孝帽。
(5)送汤 当地叫“泼汤”。临沭地方人死之后,一般三日而葬。葬前,每日早、午、晚三次送汤。初次送汤之前,要为死者举行 “报庙”、“指路”仪式,到土地庙向净王爷报到,并予以指引路线。送汤时,孝男孝女分开进行。男由长子带领;女由长媳带领,并由长媳提汤壶。孝男孝女送汤 时必须痛哭,哭的越痛越显孝道;不哭则显对死者无感情,不孝。每次送汤,除丧家男女跪拜致哀外,吊客也要行跪礼吊祭,丧家儿女们陪祭。
(6)报丧此地叫“对信”。出殡前一日早,主事人把应前来参加吊丧亲戚的名单,分路排好,由数人分头通知各地亲戚,对信的人手持白布条,向每一亲戚说明死者姓名、接待吊客的时间,出殡的日期。亲戚按通知前往吊丧,俗称“吊纸”.
(7)请灵与送灵夫妇二人如有一人已死亡,出殡的前一日晚应对先死者举行请灵仪式。事先 写好所请灵魂的牌位,再写一张请灵文,孝子们到巷口或郊外,主事人念完请灵文,焚烧了,行礼毕返家。即将死者之灵请回家。先死者便与后死者在家共席享祭。 这也是丧家孝子贤孙们对先逝父或母的一种纪念方式。殡日早天明时,再将先逝者的灵魂送走,曰“送灵”。因为后死者随之也要归茔。
(8)辞灵殡日午后,将死者灵魂自家中送走的一道仪式。由丧家孝男孝女同吊客一同进行。
(9)送盘缠这是活人为死人即将归于另一个世界的时候,送上吃、穿、花、用等物。这些用物除了烧纸之外,就是纸扎的牛、马、轿、车及金库、银库、童男童女等。随同祭奠仪式一并烧之,礼即告成。
(10)出殡辞完灵,送完盘缠之后,紧接着就是出殡,当地又叫“拉棺”。拉棺仪式与辞 灵、送盘缠仪式相比反倒简单。接棺前,孝子们先要跪拜放棺材的木架或拉棺材的车辆,叫做“拜架子”或“拜车”,以祈求死者归茔的路上平安。此后即将棺材抬 出院外的路上,孝男孝女泣跪于棺前,在棺材起行的一霎那,主事者将“老盆”放在长子头上绕一圈摔碎,谓之“摔老盆”。然后由庄邻们组成的杠子队抬棺入墓, 或由汽车、拖拉机拉棺入墓。这时帮忙的庄邻则分别拿着镢、锨、小车等用具,去坟地为死者添土埋坟。出殡时,孝男们及主要男性亲属应送到墓地,直到棺材入土 仪式完成方回。
(11)守灵据传说,人死后,虽出殡,五七之内灵魂不离灵屋,因而应当守灵。守灵者是死者的儿孙及侄子们。他们在灵屋睡草铺,与亡者共眠,以免亡者寂寞。守灵一月零五天。
(12)瞧坟新葬后,头三日,每晚儿孙们要到坟上看望,谓之“瞧坟”。瞧坟是生者安慰死者,也隐含护坟防盗防破坏之意。
(13)上坟葬后三日上“三日坟”,七日上“头七坟”,逢第二个七日上“二七坟”。此地 风俗,逢七上坟至五七而止。在逢七必上的五次上坟中,如果死者有几个男孩,几七坟就可不上。因为据说死者儿子的数目与逢七上坟的次数犯忌。这其中,五七坟 最被看重。出殡之日,丧主要出五七祭日告示,说明五七祭日的具体日期,诚邀亲戚朋友光临。五七坟祭日,凡重要亲戚朋友都要前来参加祭吊仪式。仪式放在午 后,中午要盛宴接待参与吊祭的宾客。
对一个死者,上完五七坟后,逢百日上百日坟,逢一年整上“周年坟”,逢三年上“三年周”,满十年前在第九个年头上“十年周”。


民间的丧葬习俗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的,内中有封建迷信的一面,但深深寓含了人类后生者对先逝者的亲情、友情、关爱和追念。死者已矣,万事不知,生 者难忘,便以自己的心灵之路对待死者。现代人由於工商业发达工作忙碌,有将七七四十九天缩短的情形, 以缩为二十四天为例,其方式为「头七」与「七七」各七天, 中间每隔二天为「七」即为二十四天,在居丧期间未出殡前不过节, 遇祖先之忌日也不拜了。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